新视界丨水稻育种团队的日常:下地当农人 上田做研究
时间:2024-12-27 01:18:13 出处:百科阅读(143)
“一个优良的新视水稻品种是需要经过层层筛选、优中选优的界丨究。”市农林科学院粮油研究所农艺师吴亚辉说。水稻上田AG超玩会水稻的育种抗性、米质、团队产量等由其品种决定,日地当直接影响我市粮食丰收与否。常下记者走进市农林科学院粮油研究所,农人通过跟踪水稻育种团队的做研日常了解水稻育种的过程。
培育一个水稻品种要一代代杂交、新视一代代筛选,界丨究播种未必能收获新品种。水稻上田水稻育种组的育种成员们在漫长枯燥的过程中,一年年的团队坚持着。
7月上旬,日地当城市中央的AG超玩会水稻试验田一片金黄,水稻育种组的成员在市农林科学院的稻香中俯身选种取穗。
水稻育种组的成员在市农林科学院的水稻试验田里忙着选种取穗,并逐一登记相关数据。
日前,在市农林科学院的水稻试验田里,育种专家们正忙着选种取穗。有着20多年选育经验的叶菊华低头仔细观察,选择品相较好的一株水稻,单手握住摇一摇,对于该不该取穗、取哪一枝稻穗,心里就有了数。“农民种的水稻成熟了,一割就行,而我们要仔细查看每一株水稻,选出同一个品系中表现最好的一株,还要跟时间赛跑。”据叶菊华介绍,该院本部的水稻试验田有4亩,仅早稻就种有1000多个不同品系、不同世代的水稻品种。
7月中旬,粮油研究所集体下田,各有分工,在烈日下奋战3个多小时,赶在日落前将3000个品系的稻种播下并作好标识。
下田工作经常持续3、4个小时,粮油研究所准备了凉茶给大家补水解暑。
下地能当农人,上田能做研究。“有些水稻,在田里看着是好的,但是有没有优良或不利基因,需要依靠仪器进一步研究。”吴亚辉说。2020年4月,梅州市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平台完成建设,今后可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稻米品质分析等工作。
粮油研究所的水稻育种组仅有4人:农艺师吴亚辉、苏彬峰,高级农艺师叶菊华、郭樱花。他们都有一个肉眼可见的特点:皮肤黝黑、衣着朴素。“每年5月到8月,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调查、做杂交、抢收晾晒、整理种子、播种插秧一样都少不了,日晒雨淋,能不黑嘛!”吴亚辉笑道,“80后”的他是组里年纪最小的,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专业,也是2016年市农林科学院引进的第一个博士。苏彬峰也是2016年引进的硕士,除了育种工作还兼顾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工作。
播种半个月后工作人员开始起秧、插秧,同样必须纯人工作业,而且严格保证株距。
随着试验田种植品系的增长,研究的数据量大幅增加,吴亚辉所在团队开发了水稻育种信息数据管理系统以提高效率。
吴亚辉在新建设的市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熟悉各类仪器,该实验室今后可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稻米品质分析等实验。
市农林科学院建院(所)以来选育出的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客乡一号”。
选育一个水稻新品种需要多长时间?“新品种选育从做杂交到通过区域试验,需要做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运气好的话,往往要经过6至10年的筛选和试验;运气不好,多年的努力都打了水漂。”吴亚辉告诉记者,“拿我们院里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客乡一号’来说,它是2009年用黄莉占作为母本、与父本Q优6号杂交,后代经过系谱选育而成的优质、抗病的感温型优质常规籼稻品种,2018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客乡一号”的选育打破了我市水稻品种选育的空白,为我市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水稻育种,种质资源是关键。“种质资源丰富,才有更多优良的父母本可以选择,从而提高水稻选育成功的概率。”吴亚辉说。据估计,至少要选择100个父本和100个母本,开展200对杂交,才可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2017年,育种团队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了2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除去种子陈旧未发芽的,进行扩繁、鉴定、分类,保存在-10℃冰箱,构建了保存1500余份的中长期(5-10年)水稻种质资源库。
每到稻谷成熟时,各种鸟儿就成群地寻着香味飞了过来。
水稻新品种的选育,还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从种子发芽、插秧、抽穗,我们要记录每一种水稻的生长特征特性,收集大量的田间和实验数据。”据吴亚辉介绍,该团队收集了3万多个水稻品种的50多万条数据信息,创建了水稻育种信息数据管理系统V1.0版本,并已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目前,该团队正在进行该系统V2.0版本的开发和专利的申请。“水稻选育是一个系统繁杂的工作,百分之八九十的试验都是失败的,但总有那么一点希望,选育出良种。”
文:本报记者 李艳良
图/视频:本报首席记者 连志城
编辑:李子莹